行业资讯
   影视产业
   虚拟现实
   职业教育
 
影视产业
《流浪地球》幕后揭秘:75%特效由中国团队制作

关于《流浪地球》,除了影片故事本身值得讨论,电影的幕后制作也成为一大关注点。这样一部国产科幻电影,究竟是如何把“想象”变成“影像”的?

“我知道已被忘却,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,但那一刻要叫我一声啊,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,当鲜花又挂上了枝头。地球,我的流浪地球。”

在电影《流浪地球》的“创想特辑”中,影片原著兼监制刘慈欣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“想象成为影像”的感受,并带领观众走进了影片幕后。片中恢弘的空间站、精密的太空舱、别有洞天的地下城、铁甲洪流般的运载车悉数呈现。

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,《流浪地球》首周票房突破24亿,截止发稿前已超33亿,创下IMAX开画首周最高纪录以及国产片最高单日和最佳三日票房等纪录。

关于这部影片,除了故事本身值得讨论,电影的幕后制作也成为一大关注点。这样一部国产科幻电影,究竟是如何把“想象”变成“影像”的?

从无到有的美术设计

科幻其实更适合于画面而不是文字来表现,但科幻小说里的一句话要变成画面,则需要密集的创意,实际拍摄起来是很艰难的。

在《流浪地球》的拍摄中首先面临着一个巨大难题,即可参考的内容非常少,一切都要从零开始。对此,视效总监丁燕来直呼“恐怖”:“剧本里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拍摄到的,也没有什么是可以直接用的。” 因此他们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,这其中包括行星发动机、地下城、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。

行星发动机是本片重要的一个元素。据原著描述,行星发动机的直径多达十几公里,难以想象的庞大全貌让人充满好奇。

而为了呈现这一奇观,最初美术团队设计了十几版不同方案供选择,有圆形发动机、方形发动机、柱形发动机等多种形状,但是都被否决了。

美术指导郜昂介绍到:“科幻制作的难度在于落地,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之前从未见到的。发动机这部分我们最终定下的这一版是最符合力学支撑结构,最能展现发动机体量感的设计。一切都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”。

发动机最后的样貌,选择了由7条支架支撑,中间有用作发动机转向的结构,上面有6个巨型散热排气孔的结构方案,工业感和未来感十足,而且正好符合了“上帝的喷灯”这一描述!

除了发动机以外,还有恢弘的空间站、精密的太空舱、别有洞天的地下城、铁甲洪流般的运载车都是一点点设计出来的。

《流浪地球》的原著作者及影片监制刘慈欣表示:“其实很多元素,我都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,但是他们都给做出来了。”例如片中的运载车和太空站等,制作组不仅设计出其外观,甚至将内部操作驾驶的界面和座椅也都还原了出来。

作为电影《流浪地球》幕后制作的重要部分,概念设计在影片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。

尽管概念设计行业在好莱坞已存在多年、已被普遍应用,但是在国内仍然处在萌芽期。不同于概念设计在美国起源于科幻电影,国内对于概念设计最早的应用来源于奇幻类电影。2005年,陈凯歌的《无极》聘用了日本概念设计师正子公也来完成电影的概念设计,是国内最早引入概念设计的电影。

当时,国产大片的类型比较单一、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,概念设计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。当时,即使出现了《赤壁》(2008年)这样的国产大片,国内也并没有影响较大的概念设计案例。UP studio创始人、《芳华》概念设计师郑成龙看来,对于概念设计行业而言,多数项目“都不太能留下印象,不足以成为一个转折点。”

此次负责《流浪地球》概念设计的张亚平颇有感触,他坦言:“概念设计其实就是尝试把导演的想法用图像表现出来,所以本身是不断沟通、调整的过程。要最大程度发挥个人能动性,还要符合商业需求,需要不停修改。“

他分享了全片最后一镜的概设制作。电影提出的需求是:最后一镜,主角驾车驶向远方,四周高架交错,下方矿地火热,要充满“希望”。下为构图示意:

作为概念设计,一张图从草稿到最终的成稿,期间要根据反馈做不少调整,甚至推翻重来。更何况《流浪地球》呈现的视觉效果,其中最后一镜前后修改了9个版本,才得出呼应故事情节的苍凉广袤的画面。(以下为张亚平CornZhang的分享)

《流浪地球》最后一镜的概设制作

以下为最后一镜的9个修改版本:

除了反复调整的概念设计之外,《流浪地球》还引入了VR堪镜技术协助美术的置景工作,为拍摄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拍摄前,团队制作了8000余格的分镜、30多分钟的PreViz(动态预览)、详尽的制作流程和拍摄方案以及以镜头为单位的统筹和通告单等。

除此之外,导演郭帆还强调:“中国的科幻电影,文化内核和美学呈现必须是中国的,这样观众才会认同并产生共鸣。”

他带领团队数次修改《流浪地球》的梗概、分场和剧本,力求故事内核、故事中的人物情感、思维方式、行为模式乃至世界观,都展现出中国的人文气质。

75%特效由中国团队制作

相信看过《流浪地球》的观众,都对片中的硬核科幻特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之前,曾有影评人质疑片中特效来自国外《指环王》的特效团队Weta Workshop,但遭遇了打脸。

原来,国外的Weta Workshop仅负责了片中的实体外骨骼部分,《流浪地球》的数字特效大部分由中国本土团队完成。

据张亚平透露,“电影《复联3》投资23亿元,《流浪地球》投资3亿元,只是一个零头。国内2018年几个特效大片投资都在6~10亿元。”以往国内大片,基本都是有好莱坞团队参与的,而《流浪地球》从前期概念、美指、服装道具到后期大部分特效,基本都是国人和国内特效公司完成的,这从片尾字幕中也可以看到。

橙视觉OrangeVFX 和 墨MoreVFX两个中国本土团队负责了全片超过一半的镜头,其中包括片中难度最高的部分。

“穷、自己做、第一次做,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在制作时的处境了,结果还做得挺好,真的应该给点掌声了。”张亚平坦言。

虽然《流浪地球》中的特效被误认是好莱坞团队制作的,但同样也侧面印证了该片的数字特效水平已经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。我们惊喜地看到,《流浪地球》不仅代表了国产科幻电影发展中的一大步,也代表了国产电影VFX工业在追赶国际顶级标准过程中的一大步!

天马行空的想象,好莱坞大片水准的制作,配合上中国独特的风格,这部科幻片的确是具有中国科幻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电影。希望《流浪地球》能够成为国产科幻电影崛起的一个信号,未来能看到更多优秀的硬核国产科幻电影诞生。

附:《流浪地球》概念图及模型图分享

(出处见微博昵称)

微博@AlbertGjy:

微博@zp686:

来源:七点GAME(ID:SEVEN-7GAME)动画学术趴 界面新闻等

版权所有: 江苏天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苏ICP备20041846号-1
版权所有:江苏天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
苏ICP备20041846号-1